首页 > 心得体会

读书笔记原则

时间:2024-07-07 15:40:30
读书笔记原则(全文共5853字)

第一篇:读书笔记的原则

读书笔记的原则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它自己的特点,便也有它必须遵守的共同的原则,这些原则也是对读书笔记的总的要求。

一:理解内容是前提

在作读书笔记之前,先要对读物的内容有个真正的理解,心中明确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哪些应该详记,哪些需要简单记。这样进行选择后,记录的就应该是原文中的精华部分和关键问题。

总之,做读书笔记,先要理解内容,再写读书笔记。

二:格式明确,符号统一

目前来说,读书笔记的做法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可以由读者自己来规定,但必须做到格式明确,符号统一。

记载的内容要有条有理,不能不分主次,密密麻麻写成一大片。要格式清楚、明确。一般来说,重要的论点、论据、事实、数字、公式等应各占一行;关键词和非关键词可以采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色笔;相同的问题应尽量分段;不同的问题之间要空若干行等等。

在做笔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一些符号,这些符号自己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前后要一致,保证日后能够顺利地辨认。

三:简明易读

写读书笔记要求简明扼要,抓住问题,无关紧要的词句省略掉,便于日后的使用。写笔记要便于自己阅读,就是说,可以使用一些缩写体。但要注意使用的缩写体必须是那些自己相当熟悉的。这样做的笔记即自己清楚,又相当完整。

四:注明时间和出处

作读书笔记时,要写明笔记的时间,日后把不同时期的笔记做一比较,会有收效。除去写明笔记的时间之外,还要注明所记录资料的出处,目的是便于日后查找、核对。 五:要分类

读书笔记的分类,就是将读书笔记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把相同的集中在一处,把不同的区分开来。

(1) 以笔记的内容为主,必要时再按时间、出处、笔记形式分类。

(2) 按笔记学科属性分类。

(3) 按专题研究的问题分类。

六:经常复习

通过经常复习笔记可以不断理解,消化所读到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

七: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坚持写读书笔记,做到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必须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不能凭兴趣出发,高兴就写,不高兴就不写。要想长期地坚持下来,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充分认识写读书笔记的意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写读书笔记,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 把读书笔记作为读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其中,严格执行。

(3) 经常检查自己的读书笔记,看哪些笔记对自己的帮助大,哪些对学习有益,哪些做得还不够,以提高写读书笔记的兴趣,促进写读书笔记习惯的形成。

本篇文章来源于 「学习啦」www.xuexi.la 原文链接地址:

第二篇:《教学中的直观原则》读书笔记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止在学习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觉事物的本身。”教学的直观原则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个进步,但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感觉论、经验论的水平上,随着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心理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产生,人们才逐步对这一原则有了全面的解释,使它得到正确的运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直观之所以必要,是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总是建立在对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特别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经验,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义的毛病;还由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教学富于直观性,有助于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鲜明生动的形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直观材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提供真实的事物本身,运用经过精心设计、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拟物、代替物和象征物,例如标本、模型、图片、图画、图表;在特定条件下由教师用形象化口头语言描绘,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唤起和改造学生已有的表象,等等。这些直观材料和方法,要按照当前的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形成学生的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的原则,要跟运用语言讲解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教学中词和直观的相互作用几种结合形式:教师用语言来指导学生观察;口头解说提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通过语言把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直观被用来作为例证。贯彻直观原则,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他们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 世纪以来,由于广播、幻灯、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应用,使直观对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局限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直观教学原则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

第三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增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②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③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④坚持教学明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第四篇:《十二项效率原则》的读书笔记

《十二项效率原则》的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哈林顿·埃默森(harrington emerson,1853—1931),“科学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出生于一位长老会牧师的家庭,自幼便受到了基督教新教俭朴美德的熏陶,在德国和意大利长大,并在慕尼黑的皇家工业学院获得工程学学位。他做了一段时间的大学教授后,以工程师和测量师的身份进入商界。 作为美国政府的承包商,他承担了多次重要的测量工作,包括为美国国防部测量到阿拉斯加和亚洲的海底电缆线,以及后来对西海岸煤矿的测量。

埃默森步入工业界,开始是专门为伯林顿铁路公司经理解决问题的代表,后来他又成为处于严重停工状况的圣菲铁路公司的顾问,仅仅通过三年时间,埃默森就居复了正常的劳资关系,降低25%的开支,并使该公司每年节约150万美元的资金。在重新组织圣菲铁路的项目中,埃默森为该铁路节省了高达125万美元的运作成本,他从此变得非常出名并受人尊重。1910年,他在州际商务委员会为反对美国东北部铁路公司提高货运费作证时,声称铁路公司只要采用泰罗的“科学管理”的方法,每天就可以节省100万美元。他的这席话,震动了美国的工商业界,对“科学管理”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12年,他发表了《十二个效率原则》一书,积极宣传效率观念,成为管理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1921年,他成为胡佛总统的工业废物治理委员会成员。埃默森被管理界和企业界公认为效率研究的鼻祖和传播效率主义的先驱。

由于埃默森和泰罗是同时期的人,并且从1903年起他们之间就建立了通信联系,又由于埃默森在听证会上为“科学管理”作了证,所以后人一般将埃默森视为是泰罗的追随者。然而,埃默森的研究工作在实际上与泰罗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他对“科学管理”的贡献绝大多数都是独立完成的。尽管在某种程度上被泰罗所遮盖。即使如此,埃默森仍在管理发展史上享有盛名。他的效率观念,他的有关直线—参谋组织的思想,以及他的激励制度,与泰罗相比,更为完善和富有特色;他改进了泰罗的效率主张,摒弃了泰罗的职能工长制和刺激性工资的计划,并且在东部铁路公司运费的听证会上使科学管理运动获得了全国的承认;他帮助建立了效率协会,创立了咨询管理工程师协会,并试图通过他的同事,把更多的伦理习惯应用到管理咨询中来;他的咨询公司至今仍在营业。埃默森是西方管理

学界所公认的传播效率主义的一位先驱者。

二、不得不提到的直线—参谋型组织

在埃默森的著作 《效率是经营和工资的基础》一书中,他对泰罗的职能工长制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泰罗提出的参谋人员掌握专门知识的意见是正确的,但在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上,则是不可取的。他比喻说,在军事努力中,各个问题都必不可少的需由一些单独的参谋专家来进行周密的研究,而这些专家的共同智慧将通过最高的总参谋向司令员提出建议。埃默森的这一构想是他关于直线—参谋组织理论的基础。他看到了直线组织由于和无人协助而存在着的严重缺陷,努力想反映上述的参谋原则应用到工业活动中,以便使直线组织和参谋组织能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并使直线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随时都能从参谋的知识那里得到裨益。他认为,每一个公司都 要设一位“参谋长”,下设四个主要的次参谋小组,其一负责处理有关人、计划、指导和建议的工作,其二是对结构、机器、工具和其他设备提出意见,共三是负责管理物资方面的工作,包括对物资的采购、保管、发放和经销工作提出意见,其四是有关标准、记录和会计方面的。这样,各级直接组织都可以听到参谋的意见,而参谋人员则不必去完成具体工作,而是制定标准和确定目标,以保证直线组织可以更有效地工作。工厂的各个参谋职能的管理人员应向上一级相对应的参谋机构汇报工作(图中用虚线标出),而生产工长工作中的专门性工作则分配给相应的参谋专家去做。这样,埃默森和泰罗之间的意见便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埃默森不是设立如同泰罗设想那样的八个职能工长,使每个工人同时接受八个职能工长的指挥,而是让直线组织在参谋人员的计划和建议的基础上去进行监督和行使权力。这一改变使直线人员既保持了拥有专门知识的长处,又维护了统一指挥的原则,排除了使指挥链系发生断裂的短处。

三、关于《十二项效率原则》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九个章节,分条陈述了作者发现的效率的12项原则。第一部分主要是效率实行的前提,包括组织原则的重要性、组织类型和一个组织所必须的十分明确的理想(即第一项原则)。第二部分是关于纪律、分配和标准化条件。而第三部分则是标准化操作、效率的回报以及生产线和员工。

在本书中,埃默森详细地阐明了他所认为的关于效率的十二项原则。

(1)要有明确的“理想”,即要有十分明确的目标。参加组织的人必须对理想有一致

的看法,并且齐心协和来实现它。埃默森没有采用现代管理理论中常用的“目标”一词,但其含义基本上同目标是一样的。他认为,使组成成员理解和承担共同的目标,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冲突、模糊不清、变化无常和失去目的等问题。

(2)第二个原则是“常识”,即经常要求管理人员考察各种问题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丰富专门知识,主动征求各种建议。

(3)选择“有能力的顾问”,建立一支有能力的参谋队伍,采取集体决定的方式,以便进行充分的协商和生产有效的影响。

(4)要有纪律。这是达到其他十一个原则的基础,为服从和遵守组织规章提供了依据,使组成成为一个系统而根除无政府状态。

(5)“待人公平”,要公正处理各项事务。要做到这一点,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同情心、思考能力和公正廉明的精神,即取决于管理人员在对待工人的所有活动中建立公平和平等的制度的能力。这不是一种恩赐或利他主义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利的关系。

(6)“记录”,即对各项工作要有可靠的、及时的、准确的和持久的原始记录。

(7)实行有效调度, 即对生产进行统一安排和控制,使部门的工作服从整体的要求,以求圆满、迅速地完成任务。

(8)制定标准和进度表,以确定标准的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和工作秩序。

(9)创造“标准化的条件”,即使工作环境标准化,以减少人力与金钱的浪费

(10)确定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11)制定标准作法的书面说明书,对操作动作用书面形式进行正确的指导。

(12)对高效率生产的工作实行“效率报酬”(激励计划),即对所有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增加产量、节约时间的,均给以适当的报酬。这十二个原则都是埃默森根据他当顾问时的经验来充分加以说明的,是对他的制度所作的详尽的说明。

概括地讲,埃默森的这十二个原则,前五个是关于人员关系的,后七个是关于方法、体系和系统的。这些原则不是孤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管理体系的基础。而所有的这十二个原则又是以直线—参谋形式的组织为基础的。

埃默森与他的十二条效率原则相配合,创造了一种按工人的工作效率的高低确定是否给予奖金和奖金高低的工资制度。这种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生产

的各个方面,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是否给予奖金和给予奖金的数额。

工人所得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工作效率在66.7%以下者,工人所得=实际工作时间×标准工资率;工作效率在66.7%以上至100%以下者, 工人所得=实际工作时间×标准工资率×(1+20%);效率若超过100%,工人除了20%的奖金之外,还将获得他所节约的那部分时间的报酬,例如,效率达到100%时,每1美元的工资可得20美分的奖金,效率达到120%时,每1美元的工资的奖金为40美分,效率为140%时,每1美元的奖金则为60美分,即等于20美分的奖金加上由于工作效率提高40%后另外又获得的40美分。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保障能力较差、工作效率较低的工人的基本工资;奖金率随工作效率的提高而逐渐提高,工人不断努力提高效率。但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工人不易了解,需要增加管理费用,所以后来应用的并不十分广泛。

四、小结

概括起来看,前5个原则是关于人员关系的,后7个原则是关于方法体制和系统的。这些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相互配合形成建立管理体系的基础。这每一个原则都是以埃默森做顾问时取得的经验中的许多实例来充分加以说明的,而且也是对他的制度作出的详尽的说明。

政管学院 0903班张茜

030903041

第五篇:《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

《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原则》读书笔记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反映和要求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增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②开发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③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④坚持教学明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熟悉性原则。

作为启发的材料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感知过的而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否则将会启而不发。因此在讲解新知识、新问题之前要组织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就可启发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课题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一层一层地揭示矛盾,最后达到问题的解决。

2、准确性原则。

启发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处。关键就是突破难点到达重点的知识点,要害是指学生思路受阻的地方。这两者往往是一致的。

3、及时性原则。

要做到启发时,就要创设“愤、悱”的情境,就是说以一系列的启发过程,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紧张而又活泼的境界。当这个境界形成以后,教师抓住本质、关键,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也就最好。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推迟启发。

4、思维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思维,思维来自问题,更来自对矛盾的分析。因此,启发式教学十分重视矛盾的揭示和矛盾的分析转化过程的教学,这里特别要揭

示教材内容中展示的矛盾。矛盾的展示、分析、转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启发因素,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思维过程。

《读书笔记原则(全文共585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