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学艺术心得
小学生学艺术心得
我学过许多才艺,如:画画、跳舞 ……我不光学画画跳舞,我还学过古筝呢。因为时间挤不开,所以放弃了古筝,但我觉得还是学习古筝的那段故事有意义!
刚开始学琴,感觉挺有兴趣,那时没有订做指甲,练得手起水泡也没有退缩,经常黏在琴上刻苦地练习。别看我那时小,还是挺能吃苦的。
可是枯燥的练习让我的热情只延续了一个多月就出现了问题。我仍然在古筝教室里上课(那时上的是大课,有十个小朋友一起上,老师总是保证每个知识点每人都会,才讲下一个知识点,我在班里属于不用老师多费口舌,一点就透的孩子),听懂老师讲解后,我就坐在座位看窗外操场上奔跑的小朋友,心思也跟着跑出去了。没想到爷爷来接我,已经站在了门外看着我(我小时候十分害怕爷爷,就因为他曾经是一名严厉的教师)。看到他瞪圆的眼睛,我怯生生地低下了头,我心里正打着鼓早忘了老师讲解的内容。老师让我们轮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的下课,看着一个一个的身影离开教室,而我却一问三不知。门外的爷爷一下就看明白了,气的血压升高,一路上一句话也没有。
回到家,我还像平时那样打开电视看少儿频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倚着靠背,自由地看着电视,而是像去了陌生人家,忐忑不安。妈妈很快便发现了我的异常,来到我身边,说:“宝贝,您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我为难的很,不知是说真相好,还是说“没什么”好。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还是不让妈妈知道真相的好。我刚准备开口,爷爷走过来不知嘀咕了什么,妈妈便跟着爷爷进了书房,这一刻我备受煎熬,紧张的腰板挺得更直。(www.)过了一会儿,妈妈绷着脸走出来:“去——”妈妈手指着古筝僵硬地对我说,我慢腾腾地向古筝移去,"快点!”妈妈是真发火了,又发出了那吓人的“女高音”,一直在眼里打转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我不情愿地坐在古筝旁,开始弹琴。(因为不情愿,我弹得很难听)
“啪!”一下,妈妈的巴掌正正地打在了我的手背上,“老师是这么教你的吗?”我不听她的唠叨继续弹,“啪!”结结实实的又一下,奶奶不忍心看到我挨打,跑到楼上去找家务活干……我暗想:我讨厌古筝,保证永远也不弹了。
可是,没等两天,琴房传出优美的琴声时,我忍不住又开始弹琴。当然,还是经过好多次的反复无常,喜欢与厌烦。尤其是大赛前紧张的练习,让我感到枯燥、疲惫,更难忘的轻伤不下火线的勇气……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很快进步了一大步!一种自豪感洋溢在我身上。
我明白了学习是小朋友的职责;当我不认真练琴草草了事时,老师就给我讲许多鼓励的话……我听完这些话就格外懂事,感谢妈妈给了我爱好音乐的天赋;感谢老师教导我,交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想起学艺的道路,有太多欢笑,有更多的泪水,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但学艺让我学会了坚持,明白了勤奋是成功的基础;学艺让我学会了在成功面前的坦然与在失败面前的奋起,变得更加自信与勇敢;学艺更让我学会感恩,感恩老师的耐心与严厉,感恩妈妈的苦心与付出。
第二篇:学习用小学生心态去学习的心得体会
看了魏书生老师的讲座,我感触颇多。魏老师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及保持乐观的心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是爱的教育,魏书生老师崇高而无私的爱心和宽广的胸怀使他能够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学生怎能不受到感动,不受到爱的熏陶呢?如果我们也能这样“爱”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不会不服气,一定可以主动认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信服、尊重我们,他才能胸怀坦荡,敢于承认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我们要真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其次是习惯的养成,有句话说的好,叫做“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可见,养成习惯是多么的重要。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培养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终生能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习惯。魏书生先生的口头禅是“说了算,定了干;不怕慢,就怕站”。简单明确,掷地有声。所以,他时时强调的是凡事从一分钟做起,从常人能做的小事做起。为此,他将“七个一分钟”(让学生一分钟做家务、一分钟写日记、一分钟唱军歌、一分钟跑操、一分钟竞赛、一分钟演讲、一分钟读名人传记)当作一项持之以恒的政策贯彻到他曾经当班主任的班级,贯彻到他曾经当校长的学校,后来也贯彻到他当局长的整个盘锦市教育界。这“七个一分钟”所做的事情似乎是极其的微小,是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做到的小事情,但是每天坚持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正是这每一分钟的一件小事,每一日的不懈坚持,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所以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决心,在于日积月累的功夫,在于坚韧不拔的品质。
最后是“松静匀乐”,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松”是身心放松,“静”是守住心灵的宁静,“匀”是呼吸调匀,公平做事,“乐”是乐观向上。魏老师对“松静匀乐”这四个字讲得诙谐幽默,他认为,人要高高兴兴地活着,不能去
自寻烦恼,快乐要靠自己去寻找,有些很难办到的事情就要放得下。听了魏老师的这一席话,我真是茅塞顿开。我们经常抱怨备课是做无用功,抱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太顽皮,抱怨学校里琐碎事太多……可是抱怨有什么用,你该做的事还是得照样做,于事无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忍不住对学生发脾气,回过头想想真是很不值得,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还是孩子,自己这样做确实很不应该。看来,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松静匀乐”。但是要想达到“松静匀乐”的境界,确实也很困难。魏老师说“松静匀乐”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其实就是人的心态,不管干什么要有一个快乐的心态,工作也好,生活也好,开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件事情高兴与不高兴都要去做,那不如欣然接受,开开心心的去做。给自己太大压力只会给自己负担,并不会解决什么问题。这也是我现在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标,真心地希望自己能做到“松静匀乐”。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了解了魏书生,走近了魏书生,给了我很多启迪。魏书生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演绎着精彩的教育人生,使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深受震撼,倍受鼓舞。我要在今后的工作实际中,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做好教育平平凡凡的工作,也像魏老师那样用松静匀乐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情,用我的真心去爱每一个学生。
第三篇:艺术学
艺术学 所谓艺术学是指,通常意义上是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艺术学是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进一步将,“艺术学是研究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专门学问,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一般艺术学”的含义(即关于所有艺术之总和的学问)。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 ……此处隐藏8022个字……本阶段?
1、艺术体验
艺术体验是指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灵里的沉淀。艺术体验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一般分为自发艺术体验和自觉艺术体验两种形式。
2、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指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艺术家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其具体方法有简化、夸张、变形、综合等,是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指在艺术体验和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方法和艺术技巧,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作品,是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艺术技巧是艺术传达成败的关键。艺术创作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时间的连续性。
5、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与复杂的心理机制。艺术鉴赏是艺术家与艺术观众之间的双向交流,是观众的审美再创造。首先,艺术鉴赏是艺术创作完成过程的最后一环。“为目的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其次,艺术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6.论述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艺术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情感体验积累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最初动因。
艺术情感是指艺术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情感,是自然情感的提升和超越,具有象征结构与审美品质,艺术情感的突出特征是共通性和审美性。
象征结构是指艺术情感既是具体情感,又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情感范式,这种情感范式不仅属于艺术家个人,也属于人类的共同心理,生成了艺术情感的共通性。审美品质是指艺术情感超越了自然情感“置身其中”的功利性,而是采取远距离关照的方式,使生活的自然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从而呈现了无功利目的的审美特性。
五、论述题
1、艺术发展有哪些规律?
1、平衡与不平衡
社会发展是制约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了新的艺术主题和艺术题材。
二、社会发展为艺术带来新的艺术观念。
三、社会发展为艺术提供新的艺术形式。
艺术发展有自身特殊的规律,与社会发展有不平衡的一面。
一、一些艺术样式之出现在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消亡。
二、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呈正比例。
2、继承与创新
继承:是艺术发展的内在需求与本体规律,无论是个体艺术家还是一个时代的艺
术,都不可能凭空诞生,都是在前代艺术传统上生成的,对于艺术遗产应当批判性地继承,把富有生命活力和永恒价值民族精神和艺术经验进行现代转化,成为现代艺术的元素,克服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艺术继承主要包括以下:
一、艺术里的民族精神
二、艺术传统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关键,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质的飞跃。 先锋艺术往往是艺术革新的先声,艺术创新的重要策略是陌生化。其基本内涵是通过对常规艺术形式的创造性的颠覆,将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重新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富有生气的新鲜感觉,从而创造一种新奇强烈的艺术效果。
3、民族艺术的融合
1、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稳定的民族艺术传统,并创造出独特的民族艺术,其支点是民族精神,凝聚了一个民族的哲学、性格、文化与心理积淀,民族精神是艺术的根本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与此同时,各民族艺术的交融会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异质文化的交融是民族艺术发 展的重要元素。此是为艺术史所普遍证明的艺术规律。
3、反对两种倾向:拒绝吸收(固步自封)与全盘吸收(自我沦丧,民族特征淡化)。 2、什么是典型?试结合某一具体作品阐述一下你对艺术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特征的认识。 3、请结合某一门具体艺术,谈谈你对郑板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创作过程的理解。
4、绘画作品:《最后的晚餐》,要求陈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阐述作品的基本内容,分析作品的特点等。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3分)
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逮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以此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6分)
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这一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达?芬奇功地运用了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五篇:艺术学概论知识点
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了“诗与画的界限”:
“在空间中并列的符号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空间中并列的事物,
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间中先后承继的事物” 。
这里的两个事物分别指“物体”和“动作(情节)”。
他认为,语言永远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将对象的面貌展现在观者眼前,与其吃力不讨好地去直接描写对象,不如采取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对象。
(莱辛对诗与画界限的论述,抓住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这一问题,并辐射开来,在同一与差异的交叉点上,对符号的工具性、象征性和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差异性、互补性以及符号组合的自然性等问题,进行了解析和反思,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意义。)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
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
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 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
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
莱辛于是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
“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
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